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正文

刘连舸:共克时艰、团结共进

发布时间:2022-05-30 23:28:27 文章来源:博鳌亚洲论坛(业务一部转载)


本文为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对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热点议题的回答。

问:2021年,中国先后正式递交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的申请,体现出中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您如何看待有中国加入的CPTPP和DEPA?

刘连舸:在全球价值链重构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申请加入CPTPP和DEPA等经贸协定,展现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开展国际合作的决心与担当,向世界发出了维护多边主义、促进全球化发展的有力信号。
 
中国申请加入CPTPP和DEPA对于协定本身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加速亚太价值链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贸融合发展。一是提升协定影响力。中国加入CPTPP和DEPA将扩大协定的经贸规模和市场份额,尤其是DEPA创始国的数字经济规模相对较小,2020年占全球数字经济规模比重低于1%,中国一旦加入,该比重将大幅提升至17%。二是释放合作潜力。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完善的产业体系及重要的贸易枢纽地位,将为协定其他缔约方提供更广的合作空间。2021年,中国与CPTPP缔约方的贸易额达1.4万亿美元,约占中国贸易总额的23.1%,中国加入CPTPP有望进一步推动高效、高水平、深层次的经贸合作。三是增加经贸往来便利性。CPTPP和DEPA横跨亚太和美洲区域,中国加入CPTPP和DEPA能够加强缔约方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联系,提升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程度,强化亚太与美洲价值链之间的纽带。


问: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两年之久,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逐渐开始解封,预示着世界将迎来一丝曙光。疫情后的经济全球化会呈现哪些特点?受到疫情和地缘政治损害的全球价值链能否快速得到修复,全球价值链的转移会呈现哪些新态势?

刘连舸:近年来,全球价值链暴露出一些脆弱性,国际分工细、供应链条长、高度依赖专业化生产的产品面临较高的价值链断裂风险。部分国家严重依赖外国进口,缺乏完备产业体系,容易受到供应链中断的冲击。叠加疫情与地缘政治博弈等影响,全球价值链出现以下苗头:一是产业分工区域化。欧洲和亚洲的区域内增加值贸易比重均超50%,北美价值链也逐渐由全球化分工转为区域内分工。二是产业链条本地化。为缩短供应链,原先分包给不同国家和企业的工序和环节被收回到跨国公司内部。三是部分产业链回流。部分国家提升大宗商品等战略性资源的生产与储备,加强对关键产业、技术的控制。上述变化可能加剧经济逆全球化进程,值得各国警惕。
 

后疫情时代,随着各国开始解封,全球对于经济复苏的强烈愿望有助于推动贸易自由化,推动经济全球化重回正轨。各国需进一步推动全球价值链的融合与提升,促进国际多边合作。一是完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加强跨区域的贸易联系,促进多边经贸协定的实施,为复杂价值链提供安全的营商环境和全面的政策支持。二是推动全球价值链创新发展。通过数字、低碳等技术赋能,缩短价值链长度,提升制造环节与国际贸易的透明度,促进全球价值链转型升级。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哈萨克斯坦学者:中哈合作将有助于应对新挑战
下一篇:中吉就恢复定期航班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