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欧亚中心 > 投资指南 > 正文

俄学界对“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认知,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发布时间:2021-01-22 10:41:34 文章来源:转载自“丝路新观察”


【原标题】俄罗斯学界对“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认知

 
 

“一带一路”建设绕不过地跨欧亚的俄罗斯。对于中国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方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即“一带一盟”的关系,是对接合作,还是相互竞争,俄罗斯学界的认知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戒备、观望、反复的算计,到逐渐有所兴趣,有所热情;从一定程度的部分理解,并非甘心的模糊支持,到比较积极地主张战略对接,期望搭上中国经济便车,希望有所作为。

 

“一带一盟”实践数年,俄方有所配合,有所保留,有所希望。随着俄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理性选择的上升,两者和平并存,对接合作,共同发展,成为俄学界对“一带一盟”关系认知的主流。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代表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相比政界,俄罗斯学界的反应要“滞后”一些、相对冷静和“学术”一些。学者相对客观、超脱,较少短时期实用考量,更关注本国的实际利益、长远利益。他们发出了很多不同甚至矛盾的声音。同一位学者,也可能在不同时期观点发生了变化。有赞成者,认为“一带一盟”利益一致,可以兼容、对接合作。


托多罗夫2015年3月31日在《报纸》发表文章指出,在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继续恶化的大背景下,俄已经准备好就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结合的可能方案进行谈判,双方处于作出决定的重要阶段。

 

卡拉加诺夫发文指出,中国向西发展对俄罗斯极为有利,俄罗斯应当以同时面向欧亚的政策代替已经失败的向欧洲一边倒的政策,用“大欧亚”代替未能建立的“大欧洲”。俄罗斯同中国建立了友好深入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协议,可成功避免双方在中亚的竞争,赢得与东盟国家、日本、韩国深化合作的巨大机遇,因此,俄拥有了新一轮发展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不存在陷入所谓“孤立主义”的困境问题。

 

赞成者多从世界经济和欧亚经济、金融格局的视角出发,认为俄罗斯向东转远远超出了经济民族主义考虑,“一带一盟”对接合作有利于打破“万能的”三方组合(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垄断和霸权地位,而恰恰是美国在竭力维护其在欧亚地区和世界经济政治中的主导地位并企图阻止中俄联手的欧亚一体化进程。

 

世界地缘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迫使俄罗斯和中国寻求建立新秩序的新途径,导致两国加强相互关系并尝试协调各自的一体化方案,而上海合作组织应是最合适的选择。

 

俄罗斯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外来的刺激,“一带一路”“一带一盟”给俄经济带来活力,提供了新的机遇;

 

俄罗斯特别需要互联互通,可以利用中国的资金建立交通物流网络,实现俄自己的战略目标;

 

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工业合作,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俄罗斯没有任何机会阻止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存在,中国向西推进是必然的,中亚国家也没有加强同中国合作的替代方案;

 

“一带一盟”可以促进大欧亚一体化合作,形成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新的中心。

 

“一带一盟”对接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仅会带动中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会推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实施机制为欧亚地区带来了机遇”,因此还有一些赞成者担心丝绸之路经济带会绕过俄罗斯,从中亚直接通过里海—高加索、黑海或中东通向欧洲,与欧盟直接对接,使俄失去这一发展机遇。

 

俄著名智库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在《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俄罗斯观点》的研究报告中分析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可以和欧亚经济联盟合作,有利于中俄双方,能给双方带来巨大的利益”。

 

俄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叶莲娜•库兹明娜主任认为,参与“一带一路”倡议项目将有助于中亚国家建立新的产业和新的发展中心,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对于中亚人口稠密地区非常重要。

 

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马斯洛夫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非常重要和及时,这是俄中合作获得强大动力的唯一选择。俄中找到了“对接”这种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这是完全符合两国利益的重要政治决定”。

 

 
 

怀疑丝绸之路经济带及“一带一盟”合作者有之,认为中国的意图不明。担忧者有之,认为会损害俄罗斯的利益。反对者不多,如俄国民经济和国家行政学院齐普利亚耶夫就公开主张“丝绸之路可能成为俄罗斯的一个‘金箍’”,认为与中国对接合作是错误的选择。

 
 

 

俄学界对中国的不解和疑虑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

“一带一路”的内容、目的、实施手段是什么?其内容(广度和深度)和地域(广度和宽度)在哪里?有没有边界?“一带一路”有没有机制?为什么没有“硬机制”?其利益协调、资金管理及合作机制上是否存在问题?

2

“一带一路”是否是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国家大战略?即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他们既担心“一带一路”会绕过俄罗斯,使俄陷入了孤立,并失去发展的机遇;也担心中俄双方发展战略是矛盾的、冲突的,“一带一路”建设会损害俄罗斯的地缘经济利益,架空俄原有西伯利亚大铁路,压低俄罗斯能源的价格,使俄变成资源、原料供应国和附庸国。

3

担忧“一带一盟”对接合作会破坏俄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的吸引力,掏空欧亚经济联盟,使俄传统的“后院”包括中亚、蒙古、高加索向中国靠拢而疏远俄罗斯,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使俄罗斯边缘化,中国取而代之,成为“大欧亚”的掌控者,从而损害俄国际影响和大国地位。

 

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俄构成的挑战,俄学者较多担忧以下几个方面:

 

1

可能会影响俄亚欧一体化计划。在俄经济影响力弱化的背景下,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2

在俄欧关系渐冷的条件下,“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欧关系的发展。对俄造成影响。

3

在交通运输方面,在中国—中亚—俄罗斯—欧洲运输走廊的替代效应下,跨西伯利亚欧亚大陆桥的作用和功能会下降。此外,还包括中国在俄经济活动的一些负面影响,如挤压俄中小企业,造成俄环境和生态破坏,包括贝加尔湖的淡水资源等。

 

因此,尽管俄官方表态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但还是有所保留的。

 

俄罗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拉林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联盟对接的实质分析》一文中,分析了对接的含义以及对接对俄罗斯的有利与不利之处。其中,不利方面包括中国在中亚地位和影响的扩大以及俄罗斯影响的相对降低;俄境内原有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等可能会架空。好处是可以利用中国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共同建设高铁等基础设施,激活俄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其经济收入,促进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拉林认为,对于俄罗斯来说,在目前的情势下,其发展战略应该是最大限度的开放,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会,同中国进行最大限度的全方位合作,巩固欧亚经济联盟。

 

莫斯科大学布兹加林教授、高等经济大学布拉捷尔斯基教授、彼得堡大学国际关系学者阿列克谢耶夫娜教授、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扎维娅洛娃教授等,都相信“一带一盟”的对接合作是有前景的,有战略意义的,但这一进程是“复杂的”,“困难的”,甚至“有风险的”。他们认为或许要从具体领域和问题的合作入手。

 

还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总的构想,欧亚经济联盟是贸易组织,是统一经济空间。因此,两者是不能对接的。”即便要对接,也主要是“作为保障中国向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实施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的手段”,而不是形成共同体或一体化。因此,俄在实践中对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比较消极。

 

俄向来拥有强大的亲欧派和西方派,并且根基很深。但在西方对俄经济制裁、俄与西方关系恶化的大背景下,俄公开反对“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声音并不大,多数主张全方位的东西平衡。随着世界经济、政治重心向亚太转移,对华友好成为俄民意主流。俄对“一带一盟”的报道和讨论越来越多。

 

2016年1-12月间,215家俄罗斯媒体发布关于“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总量为787篇。从全年报道的声量来看,俄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以及正面的报道呈现出“双升”的趋势。主张“美国优先”的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后,俄学者对“一带一路”的关注甚至超过了TPP(一般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一般来说,俄的倡议主张,政治家正面推进,学界反面警醒,智库出谋划策。政界引导学界,政界和学界相互影响,俄也存在“旋转门”渠道。

 

俄权威智库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在《面向大洋:欧亚经济联盟一体化与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计划》的报告指出:“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为推动欧亚大陆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欧亚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是俄中关系的新起点。俄中扩展区域合作的趋势不可阻挡。对俄中在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可能进行竞争的担忧没有必要。”

 

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俄精英的认识。

 

俄人民友谊大学塔夫罗夫斯基教授指出,“一带一路”是思想创新,俄从过去的过境之地变成一个主要的合作伙伴。美日从东部海洋方向包围中国、TPP排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中国显然在西部的处境要好得多,中国与俄罗斯是战略协作伙伴,与中亚国家的双边经贸关系很紧密,中俄和中亚国家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俄高等经济大学教授斯克里巴教授认为“一带一盟”相互并不矛盾,在中亚地区并不构成竞争,并且有很光明的前景,但如何实现、落实,还要考虑其内部动力和政治过程。如果没有足够的对一体化和对接合作的内部动力,光外部刺激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知名学者马卡洛夫认为“转向东方”初期不是很成功,甚至是“挫败”,因为在西方经济制裁俄罗斯的大背景下对俄投资有风险,中国投资者不会为了政治合作而牺牲经济利益,俄对中国伙伴取代欧洲的期望过高了。由于最初对中俄两国高层的呼吁、两国“一带一盟”对抗合作期望过高,因此对“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成果,俄罗斯政界和学界有些失望,认为中国方面对与俄经济合作态度严苛,过于谨慎,两国底层互信不足,经济合作前景不是很好。俄部分学人对两国实力差距的拉大和中国军力的增强感到担忧。

 

来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20年第6期文章节选

作者:李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家之言:欧亚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谈“一带一路”
下一篇:吉尔吉斯总统签署命令禁止外企开采国家级矿产资源